12月6日下午,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丛书》。与会专家围绕“文明互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回顾与展望”“国际汉学研究与展望: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交流 • 互鉴 • 创新 • 发展:文化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 ”三个主题分论坛展开主题发言和相关研讨。
“文明互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回顾与展望”论坛在行政楼507会议室举行。我校校长彭龙、文化部外联局局长朱琦、我校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洪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厚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20 世纪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民族志与人类学在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价值、中国美学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与会学者认为,要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积极发挥作用,立足中国历史文化的逻辑起点,在世界不同文明的比较中、在全球的视野下总结中国当代的伟大实践,阐述中国发展道路。
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丛书》发布仪式也在论坛隆重举行,丛书主编张西平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立范等学者先后发言。该丛书是第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系列丛书。丛书共8本,由1本年度报告《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及7本专题论文集组成。
“国际汉学研究与展望: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论坛在行政楼504会议室举行。张西平,我校中文学院前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建人程裕祯,中文学院院长魏崇新,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我校科研处处长张朝意,北京行政学院侯且岸教授,大象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张前进,海外汉学中心李明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研究领域以及海外汉学中心20年来的发展历程都进行了主题发言,对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并对汉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肯定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过去20年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与要求,希望推进汉学学科发展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中发挥积极作用。
“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文化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在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建华教授主持。中文学院石云涛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俄语学院副院长戴桂菊教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局级参赞、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唐海军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与会学者就“比较文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全球史与中国”“俄罗斯宗教与社会”“中阿思想互动”“中国人的当代信仰”“欧洲社会模式为何陷入危机”“西学汉籍与中西文化交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之契机”等一系列论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无论是要促进中国学术进步还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是要在深入理解自身的基础上,具备国际视野,充分了解他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无往而不利。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具有足够的“文化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尊重、了解他者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此次论坛既充满当代关切,致力于探索在国家战略亟需的高度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坚持中国情怀的国际表达,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路径,又立足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对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在国际汉学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的历史成就进行回顾的同时,着力梳理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途径和机制及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为未来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作为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日的重要活动,打通了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既有宏大的理论视角,又有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探索在文明互鉴、多元对话中揭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