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系列讲座第六讲:清末海外竹枝词与西学东渐
发布时间:2016-11-16 11:25:07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郭玮

    11月15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系列讲座第六讲在电教300人礼堂举行。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原华侨大学校长丘进作了题为“清末海外竹枝词与西学东渐”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魏崇新主持。

 

111
    丘进首先向听众阐述了竹枝词的概念,竹枝词本为乐府《近代曲》名,是当时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独具慧眼,根据民歌改作新词,以咏巴蜀、长江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其中较为知名的名句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后,竹枝词在历代流行,诗人文人写竹枝词的非常多,内容主要以咏记当地风俗事物为主。竹枝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又少用典,创作不难,留传也易。竹枝词中保存了大量史实,为后人研究古代的历史、社会风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对于清末海外竹枝词与西学东渐的关系,丘进认为,清朝末年,海禁渐开,中国与海外各国交往日益频繁。许多文人或奉使出访,或到外国讲学游历,舟车所经,采风问俗,多以竹枝词为载,从某种角度将西方的社会、风俗、科学等情况介绍给了国人,对于西学东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当时社会观念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丘进以尤侗的《外国竹枝词》为例介绍了清代较早的与西学东渐相关的竹枝词,《外国竹枝词》以朝鲜四首、日本二首、琉球二首、安南二首开其端,继而写到缅甸、占城、真腊、爪哇、暹罗、三佛齐、满刺加、东西竺、苏门答腊、天竺、勿斯里、欧罗巴,以上似为沿海路所经而记;又写哈密、赤斤蒙古,吐鲁番、于阗、撒马儿罕、哈烈、鲁迷、天方、拂林等西域诸地,又似沿陆路西去所闻。《外国竹枝词》记录了大量的国外风土人情,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末清初时期的世界各国。
    随后,丘进向听众介绍了清末具有代表性的竹枝词,如林麟焻的《琉球竹枝词》,徐葆光的《球阳竹枝词》,徐振的《朝鲜竹枝词》,潘飞声的《柏林竹枝词》,清朝光绪年间留英留法学生的《伦敦竹枝词》,潘乃光的《海外竹枝词》,郭啸麓的《江户竹枝词》,陈道华的《日京竹枝词》,郁达夫的《日本竹枝词》,丘逢甲的《台湾竹枝词》,少陵野老的《华侨竹枝词》以及李鸿章出使欧洲、环游世界沿途所作的竹枝词。丘进在每一部竹枝词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介绍了诗作的背景以及所表达的含义,这些诗作全景展示了当时西方以及亚洲国家的民间和都市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丘进认为,当时能够远涉重洋,到西方或日本去游历或留学者毕竟是极少数,通过这些有识之士的介绍,确实使更多中国人体察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使得在闭关自守环境下的这个泱泱大国开始发现自己已经在许多方面落后于过去“蛮夷之邦”。从这些流露出惊讶、疑惑、赞许、哀叹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当时社会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也许这正是文化交流所特有的力量,它往往凭藉着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讯息,尤其作者将西方先进科技和社会管理的做法介绍到国内来,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落伍传统和保守思想的鞭笞,有意无意地推动中国向进步的文明演进。
    讲座史料丰富,内容风趣,受到听众的欢迎。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竹枝词的文学意义、清末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等问题与丘进进行了互动。
    丘进,1987年获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调往国务院侨办,1995年开始任侨办文教宣传司司长,其中两年到广东省挂职,任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4年赴西安交通大学,任副校长。2008年至2011年任华侨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学术著述有《七海扬帆》《中国与罗马》《罗马与中国》等,主编(或参与)《中华竹枝词全编》《华侨华人研究》等。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