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电教300人礼堂举行。我校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主任张西平教授作了题为“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的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张西平首先向听众介绍了明清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他认为,在早期,中国和欧洲的联系是通过古波斯来完成的,随着蒙古西征和蒙古帝国的崛起,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开始加强。代表教皇出使蒙古帝国的柏郎嘉宾返回欧洲后所写的《蒙古史》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关于蒙古人的著作,这本著作材料详实、评价客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当时欧洲了解东方和中国的重要书籍。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达元朝首都,根据他的口述撰写而成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元蒙帝国做了前所未有的详尽介绍,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做了较为全面的报道,这本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日后新航路的开辟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西平介绍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与西学东渐的相关情况,他以首位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沙勿略,以及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罗明坚、利玛窦等传教士为例,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这些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以及他们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随后,张西平详细介绍了明清之际“礼仪之争”的始末,以及“礼仪之争”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认为,“礼仪之争”是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关系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过“礼仪之争”,清政府和梵蒂冈以及整个西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基督教停止了融入中国文化的步伐,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与中国文化长期冲突的历史,中国从此逐步关上了与世界联系的大门。西方由此打开了一扇东方文明的大门,欧洲掀起了持续的中国热,汉学开始在欧洲兴起,中国哲学和宗教逐渐传入西方,并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
最后,张西平向听众介绍了欧洲早期汉学家的代表人物卫匡国、卜弥格、柏应理。卫匡国是来华耶稣会士中的早期的汉学家,他的《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史》《鞑靼战纪》,向西方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卜弥格在西方早期汉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是最早绘制中国地图并将其带回欧洲的人之一。此外,卜弥格是欧洲第一位对中国医学做了深入研究的人,促进了中医药的西传。柏应理的巨大贡献在于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他在当时西方传教士翻译《大学》《论语》《中庸》的基础上,组织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中国文化的西传具有启蒙意义和先驱作用。
张西平表示,中国文化西传在欧洲产生两个重要的成果。在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家们从中国思想得到了启迪,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思想家借用孔子思想使欧洲在文化上走出了中世纪。在学术上,经过近200年传教士汉学家们的辛勤耕耘,在欧洲的东方学中诞生了一门关于中国的新学科——汉学,中国研究开始进入西方教育与学术殿堂,专业汉学开始兴起,对后世的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座史料详实充分,观点鲜明深刻,语言风趣幽默,受到现场听众的好评。讲座结束后,听众就利玛窦对中学西传的影响、丝绸之路与明清中西交流的异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问题与张西平进行了互动。
张西平,教授、博导,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年-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天主教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出版了11部专著,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