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彭龙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第三次会议
发布时间:2016-10-12 16:24:15 来源: 欧语学院、国际处 编辑: 郭玮

    10月12日,由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我校校长彭龙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议的中外校长交流环节发言。

 

1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人文架桥,教育筑梦”。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生建学,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东欧方秘书处代表亚历山大∙费多托夫(Alexander Fedotoff)、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宁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彭龙介绍了学校为推动“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国别区域研究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他指出,北外现已开设72个外语语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种。
    彭龙表示,北外的中东欧语种专业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国家培养高端外语人才的目标。近年来,北外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复合型、复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2011年学校成立了中东欧研究中心和波兰研究中心,使得北外在中东欧研究和波兰研究方面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资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北外中东欧研究中心现已成为“16+1高端智库合作网络”理事单位,波兰总统曾亲自为北外波兰研究中心揭牌。在人文交流方面,北外一直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迄今为止,北外已与中东欧国家的20余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校际合作内容向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科研合作、高端专家短期互访等层面延伸。并且,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中东欧国家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北外。
    彭龙结合中国—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入合作的大背景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高校校长间的交流,促使相关合作意向顺利推进;二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利用校际合作平台,创新师资联合培养模式;三是拓展学生交流方式,保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青年的频繁接触和深入了解;四是促进同类高校间的合作,合作范围从原先的语言学习向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经济等领域延伸。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柯静、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董希骁参加了会议。

 

(欧语学院、国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