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系列讲座举办第一讲:行走在丝绸之路上
发布时间:2016-09-28 11:12:16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郭玮

    9月27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校园文化讲座在电教礼堂开讲。本学期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的主题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作第一讲,主题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讲座由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主持。

 

111
    荣新江首先就丝绸之路的由来与定义进行了阐述,随后结合他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三国的走访和见闻,向听众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明以及中西交流的历史。荣新江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碎叶城的阿克•贝西姆遗址、撒马尔罕的阿伏拉西卜阿遗址、片吉肯特等遗址为例,通过大量的出土文物、古代壁画、遗址照片,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带着听众领略了这些城市当时的繁荣兴盛,感受了中西文化在这里的交汇融合。
    荣新江认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外交之路,更是商业贸易、思想文化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强调的是贸易路线。因此,我们理解丝绸之路,更应当从这条道路上运载的贸易商品来理解它。除了丝绸之外,其他东西方的物品,如瓷器、香料、金属、动植物、技术产品,乃至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技艺文学等等,都通过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交互往来。
    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荣新江表示,从整体上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名字能够取代“丝绸之路”。其实,这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习惯的说法,还因为丝绸之路的确是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常态是中转贸易。对于丝绸之路“通少断多”的观点,荣新江表示,传统的汉文史料对丝绸之路的记载并不完整,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填补史料记载的空白,总体来说,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因为政权的分立、民族之间的冲突而断绝,官方的往来可以因为政治的原因而终止,但商人、僧侣往往并不因为政权间的对立而止步不前,其实正是因为有政治对立导致的隔绝,才有其他途径的沟通。
    在提问环节,听众就宋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等问题与荣新江进行了互动。
    本学期校园文化系列讲座共六讲,将邀请荣新江、林梅村、李锦绣、吴伯娅、张西平、丘进等知名学者,围绕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话题,带领同学们沿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领略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与异域文明的绚烂多姿。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