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主办的 “2016年G20杭州峰会: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暨《二十国集团(G20)发展报告 (2015-2016)》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行政楼507会议室举行。9月4日-5日, 2016年G20领导人峰会将在杭州召开。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背景下,作为当前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平台之一的G20峰会备受瞩目。5月27日是杭州峰会倒计时100天,在此时刻,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中心精心组织此次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二十国集团(G20)发展报告(2015-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经济网共同发起,专注于二十国集团经济事务研究。2013年起,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获得财政部专项资助,成为国内较有特色的G20研究机构之一。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G20杭州峰会:机遇与挑战”这一议题展开。我校校长、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彭龙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副校长闫国华、贾文键出席会议,会议由贾文键主持。
彭龙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外一直调整和完善语种布局和学科群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与学科对话,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瞄准国际化战略布局,准确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多语种人才培养路径。二是与全球顶尖外语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国家急需的战略性人才。三是建立健全“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及“双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学校依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位、学科自主设置权,完善学科建设自我发展机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自主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彭龙强调,二十国集团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北外拥有二十国集团对象国大部分官方语言和对象国研究,北外将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国际问题研究优势,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此次G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对于北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与展示平台。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定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到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袁兴永、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朱锐、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中国青年网总裁郝向宏、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等多位嘉宾围绕议题先后做了简短发言。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学校内外的政、商、研三界五十余位专家和学者出席。各位专家分别从宏观经济、全球贸易、国际金融、治理结构以及不同国别的视角,对即将举行的杭州峰会作出了深度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檀有志认为,从G7到G2再到G20体现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主张,今年G20峰会在中国召开,机遇难得但也挑战非常;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孙文莉教授表示,今年杭州峰会的主题为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现了中国对当前中国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可以一些全球关注的议题以增进会议的凝聚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丁红卫副教授提出,日本政府意识到杭州峰会召开的影响,为此在G7会议期间将南海问题也纳入其中,日本还没有完全适应逐渐强大的中国。
彭龙校长与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联合主持新书发布仪式
在成果发布环节,《二十国集团(G20)发展报告(2015-2016)》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充分发挥了北外的语言和研究优势,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整理,系统性地对G20 主要成员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2016年的形势进行了展望,尤其针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推出了“气候与能源问题”的专题讨论。
本次会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之一,配合本次峰会,中心还将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组织中心研究人员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与观点,为本次峰会的成功召开建言献策。
(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 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