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和28日,本学期第二和第三次本科教学观摩及研讨会在逸夫楼举行。副校长贾文键出席了第二次观摩活动。教务处处长金利民、副处长苏莹莹,来自各院系的140多名教师以及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参加了上述活动。
在4月21日的第二次教学观摩会上,日语系徐滔副教授做了题为“口译教学”的说课演示。她就日语系翻译课程在全系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翻译课程模块及其与其他课程模块的衔接与配合做了详细介绍。结合部分课堂实例,徐滔就日语系开设同传课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做了深入说明。她认为,口译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口译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正式场合发言、讲演、对谈、采访、谈判等内容的学习,以模拟现场的形式进行同传学习与训练,并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师生合力打造“参与式”课堂。徐滔将课堂定位为翻译成果展示的地方,高度重视课前预习;课程采取团队学习方式,在课上以练习为主,点评为辅。授课过程中,徐滔以翻译的职业要求为标准,重视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此外,徐滔还为学生创造翻译实践机会,将实践中的问题反馈到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法语系邵炜老师对徐滔的课程进行了点评,她充分肯定了日语作为全校唯一在本科阶段开设同传课程的授课效果,对徐滔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探索作了点评,对同传课程的分心练习提出了建议。自由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就课程安排,讨论设计等问题与徐老师进行了充分互动。
4月28日的第三次教学观摩会上,英语学院的侯毅凌教授作了题为“精读2:文学与人生——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说课。他以“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程”编写和英语专业思辨能力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阐释了精读课程的内涵,认为文学与思辨密切相关。根据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回忆、联系、联想、想象和反思过程,侯毅凌将思辨能力分解为“识别事实与看法”等十种能力,以达到培养理想读者的目标。侯毅凌的课程开设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文学名篇阅读,促使学生培养和提高思辨素质与能力,增强文学审美敏感与跨文化反思意识,与此同时不断磨砺语言技能,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英语学科阶段性学习目标。课程注重讨论型学习,考核方式为形成型测试评估。侯毅凌以教学观摩视频展示课程和日常教学课程为例,将课程分为准备工作、批判性阅读、语言强化、跨文化反思和创造性反馈五个环节,并向与会教师讲解了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背后的教学思考。
侯毅凌对大家关心的研讨型课程进行了专门介绍。他和与会教师分享了研讨型课程的理念和原则。他认为,研讨型课程是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倡导开放、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学术自由。课堂应具有民主性,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教师和学生都应勇于接受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上的挑战,彼此砥砺,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相长。在此之上,他从课程设计、讲解要求、课外辅导机制、课堂活动安排、教师角色与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了研讨型课程的实施建议。侯毅凌还与大家分享了他上研讨课程的七点体会。
金利民对侯老师的课程做了点评。她认为,外语高年级课程的开设一定是外语与思辨的结合,以思想为载体推动外语发展,用语言表达抽象思维以及用外语思考很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促进思考的发生,这对个体发展极具挑战。她还认为,外语专业中文学模块很重要,文学史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情感所在。文学是一种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是每个外语教师的责任。自由研讨环节,参会教师与侯毅凌就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互动。
上述两次教学观摩活动的主讲教师均为我校首届本科优秀教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他们的教学演示和说课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教务处今后将为我校教师继续搭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以推动各外语专业教学经验的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务处 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