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专题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电教300人礼堂举行。我校校友、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作了题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讲座。讲座由我校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主持。
张之骧以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列的第五种SDR篮子货币以及美国国会通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10年增加份额和改革基金组织治理的方案提供拨款的法案这两件近来发生的对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体系到布雷登森林体系以及后布雷登森林体系的演变过程,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张之骧表示,经济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IMF中的地位和发言权,人民币加入SDR成为篮子货币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地位显著提高的体现,关系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走向。
张之骧表示,美国国会通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10年增加份额和改革基金组织治理的方案提供拨款的法案,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增加和对基金组织的治理进行改革再次得以启动。他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流动性、汇率、储备资产三个方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设计和推动的方案和事宜繁多且复杂而艰巨。在后布雷顿森林时期,我们经历了多次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每个成员国来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进行哪些改革是紧急,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张之骧认为,该战略是在全球金融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张之骧表示,亚投行的成立尤其是亚投行的机制建设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近70个,各国在宗教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需要形成沿线国家达成共识的行动框架以及相应的落实机制,要从区域和全球的视角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人民币币值走向、“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IMF内部运作机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等问题与张之骧进行了互动。
张之骧,1964年毕业于我校英语专业,1990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9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1996年3月至1999年2月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1999年至2002年任亚洲开发银行总干事。代表著作有《英国金融体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等。
(记者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