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优良师德学风,打造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良好育人环境,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发展,10月29日,人事处在行政楼507会议室举办“教书育人经验分享会”。党委书记韩震、副校长孙有中出席活动。会议由人事处处长张继红主持。
韩震从职业文明和职业能力两方面谈了对青年教师的期望。指出教师职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是物,教师不能误人子弟。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对人诚实,对事负责,做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都有意义的事,做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我们要提高自身能力,以更高的思想激活未来的思想,用心灵打动心灵,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孙有中表示,新入职教师教学压力、学术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要勇敢面对挑战,勉励大家“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要想成为教学名师、学术大师,刚入职的这段时间非常重要,要有毅力、耐心,坚实地基,创新、反思、再改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磨练和经验积累。孙有中号召大家追求德高学厚,教研双优。
随后,英语学院周燕教授作了题为“用精神行走的人——北外老一辈优秀外语教师素质研究”报告,从师德修养、敬业精神、自我发展能力、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和知识面几个方面讲述北外老一代英语教师的素质内涵,并提出教师应是优秀的学习者,要具备自我驱动力、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评价标准和能力、反思力和持之以恒的能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教学相长,教师素质与发展互为因果。提出北外传统的首要特色是具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他们有智慧、爱祖国、爱学生,有对生命、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脚踏实地做事,是用精神行走的人。
中文学院马晓冬副教授从教师与社会的角度与年青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出教师工作充满超越课堂、超越当下的责任和意义,教师是各种职业中为数不多的能有听众集中倾听和分享思想的职业,教师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有可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观产生影响,并由此传递给未来的社会。教师把人类美好、崇高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就可能通过他们反诸于社会,最终也是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改变,这份责任感会使教师自身变得更好。
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海燕从教师职业认识、教师品德修养和北外教师培育国际化人才的特殊使命等方面,与在座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2015年度新入职青年教师代表,法学院顾宾、日语系李丰、高翻学院江璐、亚非学院魏国峰等先后发言,交流自己对教书育人、师德建设的理解。分享会在热烈讨论中结束。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