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5-01-31 10:34:01 来源: 海外汉学中心 编辑:

    1月22日,由我校张西平教授、罗马大学马西尼教授、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裴佐宁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联合主编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座谈会在意大利罗马道明会图书馆(Biblioteca Casanatense)举行。意大利教育、大学科研部副司长朱瑟佩· 马鲁奇(Giuseppe Marucci),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教育参赞张林逸、汉语推广助理成沫,梵蒂冈图书馆馆长帕西尼(Mons. Cesare Pasini)、副馆长裴佐宁(Ambrogio M. Piazzoni)、远东收藏馆馆长余东,罗马国家图书馆副馆长Marina Battaglini,道明会图书馆副馆长Ceccopiere、Davor博士,博洛尼亚大学校长Ivano Dionigi教授,慈幼会大学拉丁语系主任Miran Sajovic教授,伍尔班大学汉学中心赵洪涛博士,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马西尼(Masini)教授、张红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馆长助理杨迅凌,大象出版社吴韶明等中外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丛刊外方主编之一马西尼教授主持。
    图片1_副本   

    会上,帕西尼馆长首先代表梵蒂冈图书馆及主教馆员Jean-Louis Bruguès向本丛刊出版表示祝贺。张西平教授介绍了本丛刊的基本情况,总体计划和重要意义,指出本丛刊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欧洲所藏中国文献复制、整理、出版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明清史、中国天主教史、中国翻译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科技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有启示作用,具有当代意义。任大援教授概述了梵蒂冈图书馆中文藏品在近代受到伯希和、高田时雄等学者关注的历程,以及丛刊编纂的缘起与经历,特别指出梵蒂冈图书馆收藏中文典籍的历史,本身就是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而此套丛刊的出版,也是中欧学术合作的一个出色案例。丛刊外方主编之一裴佐宁博士详细描述了梵蒂冈图书馆收藏中文文献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其中文馆藏最早可上溯到1576-1577年,是欧洲收藏汉籍较早的图书馆之一。目前其中文藏品共约7000件,其中约2000件是1911年之前的写本和刻本古籍,此外还包括大量钱币、舆图、碑帖等,藏品之丰富在欧洲各图书馆亦名列前茅。本丛刊责任编辑吴韶明介绍了其出版海外汉学类与欧洲藏中国文献类图书的情况,认为本丛刊作为中央补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欧洲藏中国文献整理与全媒体出版工程”的第一个重大成果,不仅是梵蒂冈图书馆与中国学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与中国出版社合作的成功范例,愿以此为契机,推动对欧洲其他藏书机构收藏的中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梵蒂冈图书馆是欧洲收藏汉籍较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但长期以来,其藏品很难为中国学者利用。2008年,张西平教授基于其此前长期在梵蒂冈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术积累,与任大援教授首先提出整理出版此批文献的构想,并得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梵蒂冈图书馆、大象出版社以及我校的支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于当年批准了编译组于沛先生上报的“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收集与整理”项目,并由成崇德副主任为代表,赴罗马与梵蒂冈图书馆签订协议,宣告项目正式启动。在此后的六年时间内,以任大援教授为首的工作团队多次前往罗马,完成了数十万页的资料拍摄工作。在此基础上,又邀请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由国内科技史专家汪前进、石云里、张柏春教授,宗教史专家卓新平教授,梵蒂冈图书馆东亚部负责人余东博士等组成编委会,对其进行遴选、 编排、撰写提要,力争达到收录全面、版本精良、编排完善、提要学术性强的目的,使本丛刊成为海外汉籍回归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整理方面的典范之作。
    《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与欧洲学术界展开有效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中国学术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学术的一次成功实践。
    本丛刊的出版与座谈会的召开,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梵蒂冈官方报纸《罗马观察报》于1月22日刊出大幅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等国内媒体亦作了专题报道。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