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2015年工作联席会在政楼507会议室召开。
我校校长彭龙,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孙建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外文化交流部主任马小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青觉,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长范立双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文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协同单位受聘专家学者代表,学校科研处、研究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受聘专家代表等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孙有中主持。
彭龙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诸多重大任务和重大活动开展取得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得益于各协同单位的通力合作,得益于受聘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突破口,应进一步突出中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咨政服务”四位一体的建设方向,扎实推进中心常态化建设,加大成果产出,力争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认定,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镇。
我校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向会议作了2014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回顾和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专题汇报。张西平从重大任务牵引、重要学术会议举办、汉学家汇智工程实施、咨询报告提交和智库建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回顾了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整体工作,并提出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将继续坚持重大任务牵引,进一步明确智库建设导向,特别是重点推荐协同单位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共建学科等,加大成果产出,以扎实有力的工作成绩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
我校科研处处长张朝意向会议作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筹建运行与管理情况专题汇报。汇报指出,体制机制创新是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北外作为牵头高校,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中心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先后两次修订中心各类规章制度10余项,并报学校党政联席会原则上通过。新出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任务立项制、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等多项新制度。学校扎实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建设,不断强化2011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职能,为中心运行和建设任务开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范立双重点介绍了北师大在2014年申报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时的成功经验,并介绍了在推进协同单位间的资源协同、学科协同,开展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厚明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世界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等代表协同受聘专家做了重点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本单位2014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以及2015年重点工作,并从学术活动、制度创新、联席机制、信息沟通等多方面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王刚毅、青觉、马小明、孙建华代表相关协同单位领导发言。王刚毅指出协同单位间应展开动态交流,并提出外文局可以利用驻外机构给中心提供更多帮助,扩大中心域外影响和成果域外传播;青觉副校长表示,北外与民族大学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两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特别是海外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有着很强的互补优势。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希望能进一步整合协同单位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马小明提出文化走出去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实践操作,对外友协在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将进一步给予协同中心支持,同时也希望协同创新中心为对外友协实践性活动提供更多理论和学术支持,进一步推动民间外交,尤其是人文交流方面,提升活动层次;孙建华表示文化部外联局将重点围绕做好文化外交的理论研究、推进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智库建设以及会议举办等方面,深化与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会议还围绕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协同高校/研究机构间联合培养人才与共建学科、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建设任务为纽带推动协同创新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科研处 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