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牛津大学和德国自由柏林大学共同举办,福特基金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资助的“国际妇女研究和中国妇女组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福特基金会纽约总部的苏珊·赛斯科博士、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教授,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牛津大学社会性别中心主任叶玛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柯兰君等来自7个国家的4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我校副校长、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金莉、科研处处长张朝意和我校的20名师生参加研讨会。
7月5日上午,我校副校长金莉宣布会议正式召开,并代表大会主办方致开幕辞。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先生在致辞中介绍了基金会一直以来对社会性别领域的关注与支持。
牛津大学叶玛丽教授、哥本哈根大学米晓琳教授做了题为《牛津到北京:牛津视角》的主旨发言,发言中回顾了1999年6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中国妇女组织”研讨会。她们认为,从1999年的牛津到2010年的北京,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妇女组织和妇女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相关问题的跟进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研究员做了题为《牛津到北京:北京视角》的主旨发言,回顾了牛津会议对中国妇女组织研究的重要性,评述了从99年至今中国妇女组织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缘起于1999年的会议提供了一个北京诠释。
主旨发言结束之后,大会进行主题发言与讨论阶段,本次大会共包括六个讨论专题。
第一专题为“中国民间妇女组织的发展”。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社会学系仉乃华教授、美国阿勒格尼学院高夏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少鹏教授等分别做了《社会主义国家性别与国家形成:妇女组织作为国家内部的一个机构成员》、《“批判”的中国女性主义话语》、《女权主义团体的参与与公共治理的促进:对一项针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女权主义干预行动的分析》等主题发言。伯乐基金会项目官员、社会性别协调员,来自日本的须田美贵子女士,粉色空间执行主任何小倍女士、宁夏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世盾等社会实践人士参与了发言和讨论。
第二专题为“中国妇联组织的发展”,分析了中国妇联在推进中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并对这一组织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历史发展等等进行分析。在这一专题中,中华女子学院的韩贺南教授、广西干部学院的何玲、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祝平燕教授分别做了《中国妇联的男女平等主义》的报告,《“妇联”在中国农村妇女组织化发展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以及对社区妇女的影响》等报告,我校法学院教师姚金菊通过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分析,对中国妇女组织的发展展开评述。
第三专题为“历史上的中国妇女组织”,这一专题旨在历史分析。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马育新教授通过对1898年至1945年中国历史的分析,将中国当时活跃的女性活动者分为爱国者、专业人员和女性主义者三大类,加深对该历史阶段中中国妇女组织的认识;我校外国语言研究所的在读博士刘媛媛为大会展示了对北京妇女高等师范学院和金陵女子大学的个案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华民国时期语言教育对女性的影响与作用,认为语言教育不仅为当时的女性提供了教育途径与谋生手段,也对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王晓平教授用性别政治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伤逝》,沈从文的《边城》等进行解读,向与会者介绍了社会性别研究的权力政治概况。
第四专题为“中国妇女组织与国际妇女运动”,重在分析国外妇女组织与妇女运动,为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提供借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康敏博士向大会介绍了她关于伊斯兰教与东南亚妇女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宗教在东南亚妇女组织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玛莎·沃琛教授,从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关联性入手,介绍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欧洲性别和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性别平等问题。
第五专题为本次研讨会最具特色的专题,讨论“社会性别与国际政治”。我校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英桃与参会学者分享了她的在研课题,“和平学视角下的中国妇女运动(1949-2000)”,得到了参会学者的极大关注。我校国际关系学院的在读博士生涂晓艳则从具体的全球健康议题入手,分析了社会性别与自然灾害中的健康问题。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胡传荣教授做了《个体本位、现实主义与社会性别歧视》的专题报告。
最后一个专题为“女性主义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一专题结合最新的理论与实际出现的新问题,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方向。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柯兰君教授关于中国的非自愿移民,并建议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对中国各类大型工程建设的社会评估,以应对大型工程各阶段发生的社会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移民的需要;多伦多大学的贾永芳博士、华威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张娜娜博士,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的艾美玲博士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外来农村妇女,介绍了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最后来自中国香港的自由作家袁嘉思女士为大学带来了自传式研究方法,并以自身经历为对象,通过对自身作为一个移民英国的女华人的自传式研究分析,以得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结论,为各类研究方法打开了一扇门。
会议最后由金陵女子学院的金一虹老师做总结发言,并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缘起于1999年牛津大会,延续在2010年的北京,中外女性主义研究者们结下的深厚情意,探讨了一个藉由女性主义者们不断努力不断改变不断重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