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以“走进《诗经》,走进各国的诗歌世界”为主题的丽泽书友会第五期读书活动在图书馆五楼会议室举行。与会教师就不同国家的诗歌文化进行了交流,并与《诗经》作了比较讨论。党委副书记赵旻,以及来自亚非学院、英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欧语学院、日语系、法语系、中文学院等院系的十余位教师参加了活动。

赵旻副书记首先做了交流发言。他认为,本次书友会的选题是诗意和学术的结合,不仅探讨《诗经》,也探讨《诗经》走向世界的情况,体现了我校国际化的特点。“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是走进各国文化很好的起点,我校的青年教师能把《诗经》与人生、学问以及学校的大环境相结合来谈,是一个特别好的选题。
中文学院蒋文燕老师说,《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两千年前中国人的各态人生的展现。同时,《诗经》也是中国文学的根,奠定了中国文学重视抒情诗的传统。她认为,作为北外学生,能读懂诗并很好地运用诗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前提。

日语系何卫红老师从事的是日本古典比较文学的研究,她认为中日两国诗歌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在平安时代,日本称之为“大陆文化”的中国文化盛行,官员的考试内容之一就是儒家经典,其中就包括《诗经》。在日本文学中,还有用日语读汉诗的传统。何老师还谈到,日本的早期诗歌《万叶集》,受到了中国六朝时期肖统《文选》很深的影响。而《诗经》中“赋比兴”的形式,也影响到了日本诗歌分类的传统。
亚非学院印地语专业的李亚兰老师以印度诗歌总集《吠陀》为例,介绍了印度诗歌的特点及其与《诗经》的不同之处。她认为,作为一部可以与诗经并列的诗歌集,《吠陀》在印度被称为是一切知识的总和,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印度诗歌主要侧重反映宗教主题,以口头传播为主,而中国的《诗经》则反映世俗生活,以文字记载居多,两大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面对这一差异,在文化传播中多注意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倾向,以便增进两国文化的交流。

俄语学院黄玫老师以普希金的诗集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为例,简要介绍了俄罗斯诗歌。她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被誉为是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英语学院赵冬老师在发言中比较了《圣经》与《诗经》的异同。他说,《圣经》是基督教的神曲,内容以故事性题材居多,而《诗经》则是儒家经典,风格更为含蓄。
法语系车琳老师谈了法国诗歌叙事和抒情的两大传统,并以《罗兰之歌》为例介绍了法国最早的史事歌。随后,她以时间为序,介绍了法国诗歌从公元10世纪到20世纪的千年流变。
之后,国际关系学院的李永成老师以及挪威语的余韬洁等老师也分别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冰岛的民间神话传说等方面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感悟。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尽管世界各国诗歌风格各异,但由于人性相通,因而所反映的核心价值和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着借鉴意义,而对各国诗歌的赏析,也与北外“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将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图书馆为本次书友会提供了场地、设备及服务等方面的便利,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杨晓景全程旁听了本次书友会活动。
(通讯员:阎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