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与台州学院联合举办“文学理论在新时代的再阐释”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06-09 17:04:44 来源: 《外国文学》编辑部 编辑: 花瑞

6月3日至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与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台州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学理论在新时代的再阐释”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台州学院举行。来自北外、台州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近50名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台州学院副校长赵小明教授,《外国文学》主编、北外王佐良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分别致辞。赵小明介绍了学院人文社科处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台州学院人文社科振兴行动计划”,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金莉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理论需进行再阐释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坚持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充分回答时代之问,有效处理传统与当下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外国文学》以“西方文论关键词”等特色栏目为平台,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学者在西方文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研讨会上,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北外王炳钧教授、车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台州学院高平教授、李国辉教授、王刚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蒋承勇回顾了浪漫派对文学“非功利性”的界定,又从文学经由审美臻至“德育”的非功利的“功利性”,对文学在当下的美育功能做了辩证的再阐释。王炳钧从启蒙时期以人的可塑性观念为基础对文学功能的界定和19世纪晚期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经由二战后对精神功能的反思和历史意识的复兴,到后结构主义对绝对性的质疑和对他者与异质性的关注,回溯了德国文化学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纲领被提出的文化历史语境。殷企平梳理了“愉悦”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英国启蒙时代和浪漫派诗歌中的变化与发展,提出“共享愉悦”可以成为“共同体”研究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平介绍了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汉诗创作,提出赖山阳的“以兵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与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其个人旨趣等多种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李国辉梳理了法国象征主义者提出的综合诗学理论,指出这是一种虚构的诗学,是象征主义乌托邦的缩影,具有文化史意义上的重要认识价值。车琳分析了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语境,法语文学空间中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作家所经历的语言归属、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考验,以及法国文学中心在向心性和离心力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所经受的动荡和变化。王刚以彼得·汉德克的三部代表作为例,论述了其首倡的全球圆形流散特征在上述作品中的体现。金莉教授、蒋承勇教授和殷企平教授对上述主旨发言进行点评。

自由讨论环节由王炳钧主持,台州学院青年学者王欣、缪羽龙、李春风、张晓红等积极发言讨论,并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台州学院副校长王正教授在大会闭幕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既为新时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发展。金莉在闭幕式致辞,高平为研讨会做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与会专家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广泛的人文关怀、文学研究的时代意识。

6月2日下午,金莉一行还与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座谈,就学科建设、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青年教师发展、高校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会议是《外国文学》编辑部开门办刊,与兄弟院校以座谈会、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近距离互动的学术活动,也是编辑部与全国各地高校合作交流的一次新尝试,旨在扩大学术期刊在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争鸣、发掘新作者等方面的在地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