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5月20日,北外邀请著名民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为师生们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与编撰亮点。讲座前,党委副书记苏大鹏会见了王利明。
王利明指出,贯彻实施民法典,需要树立法典化思维,确立起以民法典为中心的实体法律适用体系,运用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和制度解决个案问题,将保障私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立法目的融入对民法典的解释之中。
王利明聚焦《民法典》人格权编,阐述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一重大变化背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他表示,《民法典》贯彻的正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旨在为维护人格尊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法律保障。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回应,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法典》“重物轻人”的缺陷,有利于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立法者的人文关怀。王利明从《民法典》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需求、如何应对科技时代隐私与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如何完善人格权保护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人格权编编撰的多项亮点,如强化对生命、健康、身体的优先保护,扩大人格权益的保护范围,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确认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等。
在问答环节,王利明对同学们关于荣誉权、生命尊严等问题进行解答,重申了体系化运用《民法典》、贯彻《民法典》为民立法的核心内涵的重要性。
法学院院长米良表示,我国《民法典》的编撰汲取世界最新民法理论研究成果,吸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事立法的成功经验,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鲜明地展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特征,对我国立法“法典化”作了大胆尝试,将为我国2045年基本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讲座为法学院主办的“法学名师进北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之一,来自全校各学院师生近500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