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儒学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校参与筹办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11-17 23:34:55 来源: 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 编辑: 郭玮

    11月16日上午,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出席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近800余名汉学家、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我校作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和2570周年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要参与筹办单位,为会议顺利召开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前,学校专门向国际儒学联合会致贺信。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代表学校参加了大会开幕式。我校张西平、任大援、张朝意、郭连友、薛庆国以及客座教授安乐哲(美)、外国专家田辰山(美)、巴托士(德)等近20余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参与大会,并承担学术交流任务。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选派多名教师参与会议筹备任务。学生工作部、团委选派25名学生为大会提供了全程志愿服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本次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强调,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弘扬儒学文化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尊重世界上所有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贡献。要加强交流、互学互鉴,促进各种文明因地制宜、交流互鉴、顺时应势、永续相传。要深入挖掘、兼收并蓄,努力发掘中国和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思想精华,让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让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彩。要寻根溯源、探究本质,进行追本溯源的比较探究,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鉴别、吸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共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希望国际儒联以儒学为纽带,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儒学文化国际国际影响
    2014年4月,学校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儒学经典外译、国际儒学研究、国际儒学论坛等重点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第五届国际儒联会长滕文生两次莅临北外指导工作。

    双方联合启动“儒家经典《论语》外译与国外出版项目”;共同创办《国际儒学通讯》;在德黑兰、科伦坡、哥本哈根、阿布扎比等世界多地举办“国际儒学论坛”;共同举办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为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做了充分的学术准备;连年组织“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累计培养跨文化传播师资500余人。
    特别是2014年9月,我校冠名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海内外迅速掀起了儒学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热潮。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我校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当选为副会长,外国专家田辰山(美)当选为国际联络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12月,国际儒联副会长、著名汉学家安乐哲(美)受聘为北外荣誉教授,担任学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学术顾问,助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立足“双一流”建设,深化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与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传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题中之义。

    会上,新一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与杨丹亲切握手,鼓励北外继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做出新的贡献。国际儒联荣誉会长、我校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荣誉院长张岂之先生,向杨丹称赞北外在习近平总书记文明互鉴观指导下,为推动儒学国际化发展所做了重要贡献,希望北外继续与国际儒联合作,能在推动儒学国际化上作出更大贡献,开辟学术新领域。

    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学校深化“双一流”建设五大领域之一——“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儒学文化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精神,继续依托学校多语种、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在海外汉学研究20余年的深厚积淀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新闻传播学、外研社等资源,打造集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支持体系,充实和拓延“双一流”建设内涵,体现新时代学校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使命担当,站稳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与研究的学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