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9-10-22 09:19:03 来源: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编辑: 郭玮

    10月19日至20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语言接触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本届年会由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世界教育史研究学会和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举办。来自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的议题包括汉语教育史文献研究、明清西人汉语教育、国别汉语教育与传播等丰富内容,展现了本领域内各国学者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学术前沿成果。
    开幕式上,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我校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张朝意表达了对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的祝贺,从“文化和语言”共生的角度详细说明了推动语言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会长、我校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论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并对世界汉语教育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本体研究相辅相成的研究愿景提出了热切展望。副会长、日本关西大学内田庆市教授以他自身的学术经历为例,分享了如何从汉语语法研究者转入这一全新领域研究并不断取得成果的学术历程。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代表年会承办单位向各国与会学者表示了诚挚欢迎,介绍了研究院的历史沿革,表示将秉承研究院问学中西的传统,继续推动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的工作,促进领域内各国同行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
    主旨演讲环节,七位知名教授发表了精彩演讲。张西平教授“利玛窦在中国语言学上的贡献研究论纲”,内田庆市教授“域外汉语资料的对于‘南京官话’研究的可能性”,法国东方语言学院白乐桑教授“法国汉语传播中语言距离与二语动机——基于史实的考察和实证分析”,我校姚小平教授的“万济国《官话词汇》:汉语内部混杂例析”,德国洪堡大学韩可龙教授的“汉语与汉学之交会——以19世纪的柏林大学为例”,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教授的“20世纪初韩国汉语传播教育特点”和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日本盛典《<韵镜>易解》形而下功能说——《皇极经世》术数等韵图东亚辐射模式”。主旨报告人详细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会学者就各自感兴趣的内容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在一天半的时间里,研讨会在三个分会场共进行了9组分组讨论,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硕博研究生汇聚一堂,交流自己的学术报告,讨论的主题涉及明清西人汉语研究、日韩汉语教育史、近代各国汉语教材研究、国际汉语传播、海外汉学史等。近年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这一领域成为语言学、历史学、对外汉语教学、海外汉学等学者共同开垦的一片学术土壤,对汉语教育史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对汉语言本体的变化历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开展今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依据。
    在闭幕式暨学会会员大会中,会长张西平教授、副会长李无未教授以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分别发言,对大会作了总结反思,寄予了新的期望。学会秘书长李真副教授汇报了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宣布了新增补的理事名单和新吸纳的会员名单,就学会未来几年的学术出版工作和工作计划等向全体会员进行了详细说明。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于2004年7月在澳门成立,我校是发起单位,也是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本着“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宗旨,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为有志于这一领域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成立十五年来,学会在国内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拥有完善的学术组织构架和一批年富力强的会员学者,成为世界范围内该研究领域会员人数最多、学术影响最大的国际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