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我校亚非学院和非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别求新声:非洲文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思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殖民时期非洲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本土文学嬗变研究(1900-1960)”阶段性学术会议在行政楼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50名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以及相关媒体和出版社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设立了“立场与方法”“议题与对象”和“博士生论坛”三个板块,最后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对本次会议的成果作了梳理。
第一板块“立场与方法”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谭惠娟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蔡圣勤教授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为纬度探讨了20世纪南非英语小说的研究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晖教授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非洲文学研究的启示和运用;清华大学高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蒋晖副教授,以“狮子”“鹰”和“猎人”为比喻,探讨去殖时代非洲文学的中国研究方法。下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汪琳博士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林丰民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北非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姚峰副教授从文学与政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讨论了非洲文学批评的特征;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邹兰芳教授基于北非五部小说,探讨北非文学的历史书写方式以及对文明对话的反思。
第二板块“议题与对象”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晖教授主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谭惠娟教授以非洲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二者之间交融所带来的学术成果为例,提出了非裔美国文学中的非洲情结;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段静副教授以口头性研究为视域,探讨如何从口头性切入当代非洲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孙晓萌教授探讨“历史的语言”与非洲现代文学生成之间的关系,认为以非洲本土语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是非洲现代文学的重要起源。北外亚非学院斯瓦希里语教师魏媛媛博士通过分析现代斯瓦希里语小说的起源和发展,来探讨斯瓦希里语文学在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嬗变。
第三板块为“博士生专场”,为当前研究非洲文学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和对话的机会。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蓝云春和冯德河分别探讨了非洲白人英语文学中被“妖魔化”的黑人形象和尼日利亚奥尼查市场文学的肇兴与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胡忠青以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为个案,探讨其小说中体现的宗教观。
此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为非洲文学研究的研究者、硕博士提供了对话、交流与讨论的机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代表纷纷参与到圆桌讨论之中。
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姚峰副教授从学术规范、欧洲语言文学与非洲语言文学的关系、非洲文学和西方理论的关系、口头传统和书面文学的关系、世界文学与非洲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此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以研究方法反思为主题的非洲文学研究学术会议,所反映出来的方法论和自觉意识,体现了非洲文学研究者在自身学术身份建构上的积极姿态,中国学者以往以融入西方学术潮流为主要目标,现在转而逐渐关注自身作为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建构中国语境下的非洲文学理论体系,以期形成中外学术之间良性的交流和对话格局。
(亚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