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我校欧语学院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国际知名巴尔干研究专家玛莉亚•托多洛娃(Maria Todorova)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
讲学期间,托多洛娃与巴尔干研究方向的教师、博士生及中东欧研究中心的师生进行了五次学术研讨。研讨会涉及巴尔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巴尔干历史与现状研究、民族主义的演变、民族认同等多个学术前沿研究领域。
托多洛娃还举行了两场学术讲座,主题分别为“时间性与东欧民族主义研究”“过去与欧洲未来间的巴尔干”。“时间性与东欧民族主义研究”重点探讨了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数个世纪以来被认为是巴尔干及东欧的主要特征——一种文化环境落后的语境分析。托多洛娃通过对东欧历史学家的研究,展示了不同的时间性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演变。东欧作为一个整体,尤其是东欧民族主义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演进成对人类学对象模式的历史研究,采用“永恒”理论和方法的结构模式,并将时间作为一个维度的跨文化研究。她还提出了一种通过在一个冗长的框架内引入相对同步性的思想来规避起源陷阱的方法,这使我们不仅能够描述一个线性的连续发展时期,也可以作为一个对话过程,兼顾涉及顺序发展,传播和扩散的短期历史分析。
“过去与欧洲未来间的巴尔干”主题讲座主要探讨“巴尔干”与“近东”在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演变,即巴尔干地区一直处于国际关系的中心,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近东”这一概念所取代。20世纪初,它们从一个“无害”的名字变成一个极具贬损的隐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的色彩逐渐淡化,但仍旧是一个不具正面性的“陈词滥调”,这种印象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被强化。讲座主要分析巴尔干作为“欧洲”和“近东”这两个概念的中间地带,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的遗产”这一概念分析“独立路径”以及更多的结构类别,如边界、空间和领土,因为它们更清晰地表达了历史变迁的活力和流动性。
此次讲学是托多洛娃首次到访中国,为期两周的集中讲学不仅拓宽了相关领域师生的研究视野,并就前沿的巴尔干研究理论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我校中东欧区域研究及巴尔干次区域研究;同时搭建了我校欧语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即将成立的巴尔干研究中心与伊利诺伊大学及其他世界知名巴尔干学研究机构、院校的学术联系。
在托多洛娃讲学期间,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波罗让诺夫专程访问我校,与副校长闫国华及欧语学院师生共话巴尔干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玛莉亚•托多洛娃,教授,历史学家,国际巴尔干研究的顶尖学者,1949年生于保加利亚索非亚,毕业于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任教。目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任教,同时也担任哈佛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著有《巴尔干身份:国家和记忆》(Balkan Identities: Nation and Memory)、《想象巴尔干》(Imagining the Balkans)等多部著作,多为巴尔干研究的必读书目。
(欧语学院 靳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