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我校党委书记韩震、法学院万猛教授应邀参加座谈会。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座谈会结束后,韩震第一时间主持召开会议,从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青年成长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我校师生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韩震表示,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座谈会上的讲话,感受颇深。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当代青年寄予的厚望和期待。
韩震指出,每一代青年人有自己的历史使命。青年人只有瞄准社会发展的方向、跟上时代进步的节拍,才能有自己人生发展的远大前景,才能有自己事业发展的前途。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当代青年,唯有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才能成就个人事业和人生成长。
韩震表示,北外的前身是抗日军政大学的一部分,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北外学子更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勇于实践拓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高级涉外人才的著名学府,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北外学子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北外学子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为将来驰骋国际事务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做好准备。
党委副书记赵旻、各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自我做起,以精彩青春和学术人生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彰显北外特色,培养高端跨国型青年法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实现。建设法治中国,希望系于青年”。
参加座谈会的法学院万猛教授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北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北外的外国语言优势,培养和激励广大北外青年学子有理想有担当,在掌握所学外语专业语种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学习和掌握国际通行的各类规则,学习和掌握对象国的法律和制度,培养一批坚定维护祖国利益的高端跨国型青年法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创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法学院党总支书记丛立先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视察中国政法大学,彰显了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对于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基本治国方略,关乎国运兴衰和民族兴亡。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既在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鼎力推动,也在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实践,更在于全社会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法学院的傅宏宇老师表示,我们应该加强语言与法学教学的融合,充分利用北外全面的语言学科优势,培养多语种、宽口径、国际化、全方位的复合型优秀法律人才。通过综合全面的比较借鉴,在吸收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结合北外跨学科综合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区域国别法律制度研究,将法学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方向有效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国家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是对全国政法战线、全体法律工作者的鞭策和鼓舞,再次奏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强音。”法学院青年教师万方表示,要用中国法学理论指导中国法治实践,对西方的法学理论要坚持实践、历史、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中优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践行北外使命,立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法学院大三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蔡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平实又生动,十分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和启发。“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抓学习,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既扣合了知识型社会下学科之间贯通融合的趋势,又点明了学好学精自身专业、掌握看家本领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不断横向纵向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还告诫我们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是提醒我们,尽管处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鼓励“一心多用”的社会中,也不能仅仅捡拾拼凑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要通过阅读经典建立起框架稳固、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总书记还提醒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在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人们如果没有自己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尤其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找不准自己的立场,很容易就会迷失自我,失去思想上、行动上的自主权。”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二学生、北外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傅梦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鼓励青年要立大志做大事,这句话令她深受鼓舞。她认为,青年要做一名孜孜不倦的求知者,因为知识是无边际的。同时,青年应通过汲取知识理论的养分,用知识理论武装自己,做一名智者,而不是人云亦云者。此外,青年应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实践和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青年难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做大事。
英语学院研一学生、北外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文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这样阐述:“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这就激励当代青年要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大胆求知,务求实学,不骛虚声,不求虚名,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做踏实的工作,做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人民记得住的人。在立志做事而不是做官中体会人生真谛,品味人生安宁,彰显自身价值。
国际关系学院大四学生李思瑶表示,在五四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珍惜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潜心读书、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开足马力、火力全开,只有带着这份精神,当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才能无缝地运用在实践中,为社会为国家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