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系列讲座举办第三讲:一枚波斯银铤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6-10-26 11:48:45 来源: 新闻中心 编辑: 郭玮

    10月25日晚,由教务处、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电教300人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李锦绣作了题为“一枚波斯银铤的前世今生”的讲座。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张志洲教授主持。

 

1
    李锦绣首先介绍了银铤的概念,银铤形制从唐代到清代的演变,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本次探讨的主体——伊娑郝银铤,通过五个部分对伊娑郝银铤展开了深入探讨:一、伊娑郝银铤的年代、背景和内容;二、唐代海商遗产法;三、唐代的海外贸易管理;四、唐与波斯的海交史;五、萨珊银币在唐代岭南地区的去向。
    李锦绣表示,伊娑郝银铤于1989年在西安出土,此银铤是波斯商人伊娑郝的遗产。伊娑郝于大历末、建中初在广州身死,其资产三个月内无亲属认领,被广州官府没收,由负责广州外贸管理的岭南节 度使和市舶使将其进献上供给皇帝。随后,李锦绣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分析,阐述了唐代海商遗产法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无严格管理制度,经过一百年左右时间最终完善的遗产法出台,唐代海商遗产法的演变与唐代海外贸易的日趋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随后,李锦绣对唐代的海外贸易管理进行了介绍,分别分析了节度使和市舶使在唐代海外贸易管理中的作用,她认为,唐代海外贸易由广州节度使和市舶使两套机构共同管理,在这样的二重管理格局中,节度使的权力和地位远高于市舶使。
    在对伊娑郝银铤以及唐代海外贸易的分析的基础上,李锦绣对波斯与唐代的海上交通史进行了介绍。她认为,古代波斯人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波斯与唐代的交往除了通过陆路进行以外,海路也是重要的交往通道。在唐代,广州、泉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波斯与唐代的海上商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出土文物以及古代文献资料也已经证明,波斯与唐代的海上交往尤其是商贸往来是非常密切和繁荣的。
    讲座最后,李锦绣通过中国境内的萨珊银币、萨珊银币在唐代的行用、从海上丝绸之路入华的银币等三个部分析了波斯银币在岭南的去向,通过历史学的角度和方法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的货币以及金融学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唐代与波斯的贸易交往频繁兴盛,萨珊银币在中国境内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在唐代有一片宽阔的银币贸易区,在这一区域内萨珊银币具有货币功能,该区域涵盖了陆上丝绸之路从新疆到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波斯银币,被改铸成为银块或者银铤用于流通,则直接进入白银贸易圈,从而失去了作为货币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听众就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差异、唐代与波斯的文化交流等问题与李锦绣进行了互动。
    李锦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研究方向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汉唐西域史。著有《唐代财政史稿(上卷)》《唐代制度史略论稿》《唐代财政史稿(下卷)》等专著,与人合著《敦煌吐鲁番经济文书导论》《隋唐代社会生活史》《百年学案》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唐代财政史稿(上卷)》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获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三等奖。《唐代财政史稿 (下卷)》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新闻中心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