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古典新义——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华经典”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电教礼堂举行。著名红学家、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北京大学歌剧院特聘教授周岭作了题为“正邪两赋: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魏崇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包括四部分内容:“何为正邪两赋” “曹雪芹与《红楼梦》之关系” “《红楼梦》艺术宗旨”“《红楼梦》电视剧改编背后之故事”。
讲座伊始,周岭向大家介绍了何为“正邪两赋”,他表示,这是《红楼梦》的哲学总纲,是作者曹雪芹原创的哲学思想,见于原著第二回。与传统哲学片面强调正邪善恶的矛盾对立不同,曹雪芹发掘出第三种人性并命名为“正邪两赋”,代表人物是陶渊明、宋徽宗等人以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当时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僵化氛围中,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保留了更多的天性。周岭表示,曹雪芹虽是小说家,却巧妙地通过塑造“正邪两赋”的人物,引发读者的哲学思考:错的是这些人物,还是当时的社会?
周岭就曹雪芹与《红楼梦》之关系展开论述。他以脂批及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小序作为论据,肯定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周岭提出,曹雪芹没有标明《红楼梦》著作权,并采取“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手法,并非惮于文字狱,一是小说文体在当时属于末流文学,并不受重视,小说家也不会受到文字狱迫害;二是根据史料记载,曹家与雍正皇帝的关系并非广为流传的“政敌”关系,曹雪芹创作时无需出于自保而隐去姓名。所以,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是出于他的艺术宗旨。
周岭表示,《红楼梦》中的“真假”互为表里,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甄宝玉、贾宝玉,甄士隐、贾雨村,都是互相映衬的人物。作者还会通过故意不合理的描写(如对联、器具等),提醒读者勿入梦太深。这些用心良苦的构思,最终指向《红楼梦》的三个深层意义:一是《红楼梦》通过家族盛衰,阐发了“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无常之道;二是曹雪芹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讴歌女性之美,为美之毁灭而痛悼,这无疑是伟大的;三是作者塑造了一批具有“正邪两赋”特征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歌颂天性,表达其哲学思考。周岭认为,读《红楼梦》时,入梦固然重要,但“出梦”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曹雪芹是一个看透了‘看透’的人”。
讲座最后,周岭结合《红楼梦》的细节,说明了电视剧《红楼梦》改编时不采用通行本续书的原因,以及《红楼梦》剧本中的一些遗憾(如甄宝玉这一角色的缺失)。周岭对经典改编提出了积极的看法,希望在今后的《红楼梦》剧本中弥补这些遗憾。
(中文学院)